你好,我是徐老师。
【原文】
手少阳之正,指天,别于巅,入缺盆,下走三焦,散于胸中也。
手心主之正,别下渊腋三寸,入胸中,别属三焦,出循喉咙,出耳后,合少阳完骨之下,此为五合也。
手阳明之正,从手循膺乳,别于肩髃,人柱骨,下走大肠,属于肺,上循喉咙,出缺盆,合于阳明也。
手太阴之正,别入渊腋少阴之前,入走肺,散之大肠,上出缺盆,循喉咙,复合阳明。此六合也。
【原文直译】
手少阳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,是从上而下的,从巅顶,别行入于缺盆,下走三焦本腑,散于胸中。
手厥阴心包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,别出渊腋下三寸处,入于胸中,别行联属三焦本腑,外出上行,沿喉咙,出耳后,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完骨的下方。
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五合。
手阳明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,从手上行至侧胸、乳之间,别行出于肩髃穴,入于柱骨,而后向下走入大肠本腑,向上联属肺脏,再向上沿喉咙出缺盆,与手阳明本经会合。
手太阴经脉别出而行的正经,别出入于渊腋部手少阴经之前,入肺本脏,散行于大肠,上行出缺盆,沿喉咙,再与手阳明经相合。
这是阴阳表里相配的第六合。
——《经别第十一》(五)完
徐老师心得及推衍:
这段文字讲的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的"经别"——也就是正经之外的特殊分支。这些分支虽然不像主干经脉那样广为人知,却在人体气血运行中扮演着微妙而关键的角色。
手少阳三焦经的别支像是从头顶分出的隐秘通道,先向上昂首(古人用"指天"形容其势),然后突然转折潜入锁骨窝,最后像树根般在三焦和胸中蔓延开来。
这条路径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偏头痛会牵连胸口发闷。
手厥阴心包经的别支则像一条暗巷,从腋下三寸悄悄延伸,先深入胸腔与心包相通,继而化身两路:一路向上从喉咙绕到耳后风池穴附近,与三焦经秘密会合。
古人观察到这条路径,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情绪激动时有人会耳根发热。
最有趣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别支,它像都市高架桥般从手掌出发,沿着乳房上缘(膺乳)画出一道弧线,在肩峰处分流:
一支钻入颈椎深处联络大肠,另一支却意外地拐进肺脏,最后又在喉咙处与主干道汇合。
这种复杂的走行方式,或许正是中医"肺与大肠相表里"理论的重要依据。
而手太阴肺经的别支则像狡兔三窟,从腋窝出发后,先在心脏经前方虚晃一枪,突然潜入肺脏,又分出细支网络大肠,最后竟从锁骨窝冒出来,沿气管上行与大肠经重逢。
这种设计精妙的"分分合合",活脱脱就是人体内的谍战路线图。
这些看似迂回的经络分支,实则是古人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描绘出的"人体能量备份系统"。
当主干经脉受阻时,这些隐秘通道就可能成为病邪传变的路径,也可能成为治疗取效的捷径。
现代人按摩合谷穴能缓解牙痛,针刺列缺能改善头痛,其原理或许就藏在这些两千年前记载的"经络暗道"之中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